引言:这是一个飞速发展的网络时代,当下社会已悄然进入互联网3.0,它的显著的标志是:联网硬件智能化。人类迈入万物互联,其中车联网将是主要的代表。电动车(含新能源)行业,未来的进化路线不仅仅在于符合当下“绿色"的主题,还有一个方向就是智能化,这必将是未来发展的核心趋势。就此话题,《电动自行车》《电动车第一资讯》编辑部记者等地采访了研冠公司董事长孔令国先生。
记者:电动车行业逐步向智能化发展,请问孔总怎么看待这样的发展趋势?
孔令国:电动车行业太需要智能化,这已是大家看得见的趋势。联网智能化是传统制造业向信息化转型的重要标志,也是通向物联网世界的第一步。车体将会像智能手机一样,成为一个可移动的、大型的技术数据源,同时也是一个数据的直接使用者。这个趋势在当下已是不可逆转的。具体什么原因呢?其一,新兴消费者的需求,就是要把车的相关数据装进手机里,实行远程控制,及时了解车况,进行完整的涉车后服务,其二,智能车载设备提供的车联网大数据为分析用户驾驶行为提供了数据基础,同时设备记录了用户驾驶过程中的车辆硬件数据、地理信息等数据。其三,大数据的出现带来了新的商机,汽车上基于驾驶人行为的保险(UBI)便是其中之一。汽车行业巨头奔驰、宝马在2020年推出的车型要求全部联网,这就是一个很强的讯号。联网车辆的数量到了一个拐点之后,你会突然发现车上有很多好玩有趣的应用,我们可以拭目以待。
记者:孔总,以你对电动车智能化深耕多年的经验,请跟我们分享一下电动车企业在智能化产品研发方面应该规避哪些“坑”?
孔令国:新能源/电动车智能化产业,无论是对科技互联网企业还是传统电动车制造企业来说,都是一个挑战。但是电动车智能化未来以来,前途是光明的,然而道路是曲折的。在巨大的市场前景面前,现在电动车行业智能化吸引了众多企业与资本的加入。
许多业内人士都认为,2015年6月小牛电动车N1的发布是两轮智能电动车开启的元年,然而每个行业都有发展的困难和问题,电动车智能化产品本身是跨行业的产品,可以理解为:电动车+智能系统,然而正因为是一个整体系统,则意味着,价值链会更长,则意味着,整合难度超乎单品车辆制造。有很多企业没搞清智能硬件产品与传统机械的区别,核心原因是缺乏这方面的专业级人才。
放眼行业,也有几家企业之前推出过一些智能化概念的产品,但都没有引爆市场。到底为什么呢?以我在智能化领域深耕5年多的经验总结分享给大家,其中很多“坑”也是我当初掉下去过的。
第一坑:需求不明,盲目追求理想化功能。电动车智能化道路上最大坑就是需求不明,往往很多企业对自身产品最根本需求是什么都没有弄清楚。是为了产品营销噱头,还是脚踏实地为了企业中长期的战略发展布局?产品定义不明,导致产品功能繁多,操作复杂,但不实用,造成成本居高不下,开发困难重重,产品上市屡屡受阻,很难匹配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早些时候,美国汽车巨头福特日前宣布其“智能移动”发展计划进入实践阶段,展示最新款智能电动单MoDe:Flex,它能适合各种不同地形,并配备坑洞预警和“防流汗”功能,令骑单车变得更安全舒适。国内有些从业者就开始盲目的进行“拿来主义”,纷纷上马开发此功能。为了产品营销噱头做产品,缺少分析自己产品定位,忽视目标群体的习性与现状痛点,导致产品一启动,就是畸形。我认为,电动车的智能化就是回归给消费者骑行带来实实在在的快捷,乐趣,有效解决当前消费者的痛点,比如说:易盗,跑不远,车况信息不了解等。产品需求必须来源于用户,回馈于用户,这样的产品才是用户乐于接受的。然后随着公司技术,团队渐渐成熟了,才可以往大数据和更多的功能去发展,毕竟好的产品,稳定才是王道。“先简后繁”切记!
第二坑:不擅长领域硬上,忽略合作。整合车辆制造,车企都有自己的经验和成熟供应链体系,然而智能系统部分,包括车载智能硬件,APP,云平台,行业发展了多年,各职能部分已经非常细分化,专业化,其中,有部分专业专注其领域一体化完整解决方案商渐露头角。但是这些对于整车制造车企而言,完全是陌生的领域。然而,不幸的是车企中有部分企业“封闭”思想作祟,亲自上阵,做自己并不擅长的事情,在智能化系统领域黑暗摸索,翻过一个坑又一个坑,导致产品上市屡屡延迟,品质风险日益剧增。 绝对不要什么事都自己做,要善于整合整体方案解决商。这是我对车企的建议,一上来就都自己做,低估了智能系统的壁垒。一个小小的黑盒子,它基于软件,硬件和云平台服务创新,是经过很多年反复被证明是稳定的。但此类供应商选择与管理依然是一门专业,往往车企固有思维作祟,运用机械类产品采购运维模式来对待高科技智能系统提供商。一方面,无法理解智能系统产品价值,另一方面无法甄别企业的实力,毕竟智能化是集硬件、云服务器和APP三方即时通讯相对复杂一体化系统的,而GPS行业里很多属于贸易商和贴牌商居多,对于整套系统没有开发和维护能力,导致产品出现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导致后期系统升级、功能需求增加方面都是有心无力的。可一些厂家盲目唯价是从,论斤论两,忽略一站式完整方案解决商带来的产品价值,以及产品快速上市的机会优势。
第三坑:专业人才才是真正要补的“坑” 每一个车企都要找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制造上精益求精。只有把你的核心竞争力做的足够强大,加上智能系统才能如虎添翼。电动车智能化是需要一家具有深度务实基因的企业和团队,很多团队可能还是简单的公模公板自己贴牌找个代工厂商,产品就出来了。但后续的东西就没想那么深,产品卖出去数据回来后干吗呢?同时团队建设和运维管理系统其实也不完整。在电动车智能化过程中,很多团队追求“短平快”的惯性思维,就会受到束缚,智能化不是一蹴而就,需要专业团队,打持久战,一步一个脚印践行。长远来讲,研发能力、创新能力是取得核心竞争优势的关键。这些都可以从产品迭代的速度和产品质量上表现出来的。
(后记:面对眼花缭乱的智能概念,真正践行拓荒者,踏实匠心炼就产品,终会得到行业尊重,占领智能化发展的高地。)